-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有为有不为》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语言运用:梳理文章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思路,深入理解“有为”“有不为”的内涵及判断标准,并能够熟练运用文中观点分析现实问题。
思维能力:通过举办演讲活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审美鉴赏:品读文章语言,体会作者平实质朴的语言风格,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文化传承: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和价值观,明确在生活中应有所为有所不为,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
深入理解“有为有不为”的内涵,明确其与善恶大小的关系,把握文章的核心观点。
学习文章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进行论述的写作技巧,如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等,体会其论证的严密性。
三、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局限,联系现实生活,深刻思考“有为有不为”在当今社会的多元意义和价值。
帮助学生将“有为有不为”的理念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在复杂的现实环境中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投影出示一段关于英雄人物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做出正义抉择的视频,以及一段关于某些人因贪婪自私而做出违法乱纪行为的视频。视频播放结束后,向学生提问:在视频中,我们看到了截然不同的行为,大家思考一下,这些行为哪些是应该做的,哪些是不应该做的?是什么决定了人们做出这样的选择?
英雄人物帮助他人、维护正义的行为是应该做的,而那些违法乱纪、自私自利的行为是不应该做的。决定这些选择的可能是一个人的道德观念、内心的良知等。通过引导学生对视频内容的思考,初步引发学生对“有为有不为”的兴趣,为后续学习课文奠定基础。
继续提问: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常常会面临各种选择,比如在公交车上是否给老人让座,看到地上有垃圾是否捡起,面对考试作弊的诱惑是否抵制。大家可以分享一下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类似选择,并说说自己当时是如何做的,为什么这样做?
学生分享生活中的选择后,教师对学生的分享进行点评和总结,指出这些看似简单的选择背后,其实都涉及到“有为有不为”的思考。进而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课文《有为有不为》,让学生带着对生活中“有为有不为”现象的思考,走进课文,看看季羡林先生对这个问题有怎样深刻的见解。
(二)预习检测
走近作者:季羡林(1911年-2009年),字希逋、齐奘,山东临清人。他是我国著名的学者、作家、翻译家,在学术界有着极高的声誉,与饶宗颐并称为“南饶北季”。季羡林先生早年留学国外,精通多国语言,包括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尤其在吐火罗文研究领域造诣深厚,是当代世界上仅有的几位精通这门语言的学者之一。他一生致力于学术研究,在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诸多领域都取得了卓越成就。其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季羡林先生不仅在学术上成果丰硕,还具有高尚的人格品质,他生前曾撰文三辞“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等桂冠,展现出他谦逊、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了解季羡林先生的生平与成就,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他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和观点。
字词积累:
诉诸(sù)、轮廓(kuò)、制裁(cái)、迷途知返(mí)
闭目养神(bìmùyǎngshén)、屈膝(xī)、笼统(lǒngtǒng)
得逞(chěng)、毅然(yìrán)、大逆不道(dànìbùdào)
贰臣(èrchén)、千里之堤,溃于蚁穴(kuì)
(三)课文教学
学习任务一:梳理文章结构,把握文章大意
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步感知文章内容。朗读结束后,提问:同学们读完文章后,想一想,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文章可以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开篇解释“为”的含义,引出“有为”与“有不为”的概念;
第二部分(第2段):探讨“应该”二字的含义,指出诉诸良知良能即可分辨是非善恶;
第三部分(3-6段):通过举例论证善恶有大小之别,并给出大小善恶的笼统概念;
第四部分(第7段):阐述大小善和大小恶之间的联系,特别是小恶可能逐渐演变成大恶,以及迷途知返的困难;
第五部分(第8段):总结全文,表达作者对人们的希望,即做到有为有不为,并在行为出错时能够毅然回头。引导学生通过划分段落层次,梳理文章的行文思路,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进一步提问:在划分文章结构的基础上,概括一下文章的主要内容。
文章围绕“有为有不为”展开论述,作者首先解释了“有为”与“有不为”的概念,接着探讨了“应该”的含义,通过举例论证善恶有大小之别以及大小善与大小恶之间的联系,最后呼吁人们做到有为有不为,做错事要及时回头。帮助学生从整体上理解文章的核心内容,为深入探究文章的思想和写作特色做好铺垫。
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在文章开头解释“有为”与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第17课《短文两篇——陋室铭》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pptx
- 第17课《短文两篇——爱莲说》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docx
- 第17课《短文两篇——爱莲说》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1).docx
- 第17课《短文两篇——爱莲说》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pptx
- 第17课《爱莲说》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pptx
-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9课木兰诗练习题(含答案).docx
- 1.邓稼先课件部编版七年级下.pptx
- 七下11 山地回忆 课件(共32张PPT).pptx
- 七下10 阿长与《山海经》 课件(共18张PPT).pptx
- 初中语文 统编版 七年级下册(2024) 第四单元 15_ 青春之光 教学设计.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