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老舍的幽默从何而来
作者:李兆忠《光明日报》(2019年05月03日05版)
舒庆春1924年秋赴英国应聘伦敦大学东方学院华语讲师时,并没想到日后会成为一名
作家,那时他虚岁已经27,却连一个文学青年都算不上。一年后,一部令人捧腹的《老张
的哲学》使他蜚声中国文坛,以此为契机,他的人生轨迹发生了重要变化,舒庆春变成了
老舍;之后,他又发表了《赵子曰》《二马》,到1929年秋回国时,已是3部畅销长篇小
说的作者,未来的文学事业由此奠定。
异域的生存环境激发了老舍特有的幽默天赋,使老舍成为文学个性独特的小说家。
清苦的旅英生涯
1924年秋天,老舍远赴英国,开启了近5年的伦敦大学东方学院华语讲师生涯。
老舍在英国的生活,可以用清苦二字概括,名义上是伦敦大学东方学院的华语讲师,其
实不过是一名廉价的“打工仔”:每周20个课时,每天工作时间从早上10点到下午7点;
学生五花八门,从十几岁的孩子到70多岁的老叟,应有尽有;教学工作繁重而枯燥,所得
到的回报,仅是250英镑的年薪。当时,一个普通的英国大学生每年至少要花300镑,而牛
津剑桥等名牌大学的学生则要花四五百镑或五六百镑。靠每月20来镑的收入,老舍既要维
持自己的生活,又要供养远在国内的老母,难免捉襟见肘。
工作两年之后,老舍给学校写信要求增加工资,信中这样写道:“到学期末,我在本校
已工作两年,根据合同规定,我提请你考虑给我增加工资。对于工作,我尽了最大的努力,
不管是否属于合同规定的,只要是学生愿意学的课程,我都教了,现在250镑的年薪,不足
以维持我在伦敦的生活和赡养我在中国的寡母。如能应允提高工资,本人将不胜感谢。”由
于老舍出色的工作表现,他的年薪由250镑提高到300镑,但区区50镑的加薪,不足以从
根本上解救老舍经济上的困窘。为了增加收入,老舍利用假期辅导个别学生中文,按学校规
定收入归自己。此外,他还有过两次额外的收入,一次是到BBC电台播音,得到了3镑多的
报酬;另一次是录制灵格风唱片,得到了30镑的报酬。这些收入对于老舍虽然不无小补,
终究是杯水车薪。
老舍伦敦时代的友人宁恩承这样描绘他:“一套哔叽青色洋服长年不替,屁股上磨得发
亮,两袖头发光,胳膊肘上更亮闪闪的,四季无论寒暑只此一套,并无夹带。幸而英国天气
四季阴冷,冬天阴冷时加上一件毛衣,夏季阴冷时脱掉一件毛衣也就将就着过去了。”“老
舍以250镑,既要保持自己的灵魂和身体不分家,又要寄钱回北京奉养老母,自然要顾此失
彼,顾彼失此。”老舍的胃溃疡病,就是住公寓时落下的,发作时到一家叫“上海楼”的中
餐馆吃一碗价钱仅值一先令的最便宜的汤面,疼痛就能减轻。然而,就连这么廉价的“特效
药”老舍也不敢随便吃。回国的时候,老舍穷得连一张最便宜的三等舱的整船票都买不起,
只好先到新加坡,在那里教书,挣到了钱再走。
然而对于老舍这样的人,贫穷所带来的心灵的创伤,远远超过身体的折磨。老舍曾不止
一次向宁恩承诉说自己住公寓时,因“穷酸”而受侍女奚落的故事。
有件事情最能说明问题:老舍在英国住了整整5年,在东方学院教华语时接触过无数英
国人,然而除了一个汉学家艾支顿,没有第二个英国朋友。老舍并非性格孤僻者,而是一个
喜交朋友的人,否则他也成不了一位小说家。究其原因,除了“囊中羞涩”,别无更好的解
释。在资本主义大都市的伦敦,贫穷意味着彻底的孤独和寂寞。老舍的旅英生涯,基本上是
在宿舍公寓、东方学院的课堂图书馆度过的,社交、娱乐、休闲消费之类与他几乎不沾边。
正如老舍自述的那样:“从1924年秋天,到1929年的夏天,我一直在伦敦住了5年。除了
暑假寒假和春假中,我有时候离开伦敦几天,到乡间或别的城市去游玩,其余的时间都消磨
在这个大城里。我的工作不许我到别处去,就是在假期里,我还有时候得到学校去。我的钱
也不许我随意的去到各处跑,英国的旅馆与火车票价都不很便宜。”(《东方学院》)这与
前后于他留英的徐志摩、朱自清形成鲜明的对比。徐志摩、朱自清在英国的时间都没有老舍
长,却能一定程度上融入英国社会,至少在情感心理上与英国社会没有太大的隔阂。尤其是
徐志摩,他在“康桥”如鱼得水的感觉,那种世外桃源的光景,在在令人神往;朱自清的留
英日记,更是记录了令人眼花缭乱的社交生活,1931年12月23日的日记这样写着:“到
今天为止我已看了27次演出。”这时作者到英国仅3个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