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通假字怎么产生的?
一是古人在写书或作文时仓猝忘其字,暂时借用音同或
音近的字代替。尤其在印刷术发明之前,书籍流传主要靠口
授手抄,辗转传授迻抄,难免出现音讹笔误,略似现代所说
“写别字”。后人沿袭下来,约定俗成,别字和正字就“合
法”地通用。这种情形,不妨依王先谦称作“误通”。(《释
名·释宫室》:“灶,造也,创造食物也。”王先谦疏证:“创
字义与此异,当作刱,俗以音同而误通也。”按:创为创伤,
刱为创造。)
二是古代的作者或抄写者在写作或誊抄书文时图省事,
以熟代生,以简代繁,用笔画较少的同音或音近的字代替笔
画繁难的字,尤以声符代本字者居多。《汉书·苏武传》:“武
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借“去”
“弆”(jǔ,储藏)。王世贞《袁江流钤山冈当庐江小吏行》:
“次且出门来,不敢归其曹。”借“次且”代“趑趄”。又如
伶、鸰、铃、零都借“令”字,试、拭、栻、轼都借“式”
字,懕、、餍、魇都借“厌”字,芦、垆、轳、獹、颅、
矑都借“卢”字,皆属其类。其中有些可能因当时正字不足,
先借声而后造字。有的甚至只取本字中可独立成字的一小部
分形体(通常是这个字的声符)代替本字。帛书《老子》甲
本第十七章:“其次畏之,其下母之。”“母”即“侮”字之
省。傅奕《道德经古本篇》、范应元《道德经古本集注》皆
作“其次畏之侮之”。侮从每声,每从母声(古文又作“㑄”),
例可通假。这类情形,很象校勘学所说缺讹、坏损之类,不
过字音与本字有联系,与单纯字形上的缺损毕竟不同。学者
们常常把这种现象称作“省假”、“省借”,这类字则名之为
“省字”、“省文”,足见与笔误、“写别字”不是一回事。也
有与此相反的情形,吕思勉称之为“增借”。他在《字例略
说》中说:“就字之笔画言之,则有省借及增借。省借如借
‘隹’为‘维’;增借如借‘盖’为‘盍’是也。予谓省借
者,乃既有专字后,仍用未造专字时之字;增借则既有专字
后,并以之代元字。实仍以声为主而已,非欲于笔画有所增
减也。”
三是方言用字之别。文字假借主音不主形,同一个字,
由于时代和地域不同,读音亦变。正如《四库全书提要》所
说,“千古之音随时而异,一时之音随地而异,一地之音随
人而异,一人之音随年而异。”为求适合此时此地语音之字,
即舍固有之字而假借他字。《说文·女部》:“蜀人谓母曰姐,
淮南谓之社。”段玉裁注上句曰:“方言也。其字当蜀人所制。”
又注下句云:“因类记之也,社与姐音近。”社与姐鱼部迭韵,
禅声与精声邻纽。吕思勉云:“蜀人用形声之法为之制字;
淮南人则不制字,仅借同音之字而用之也。”(《字例略说》)。
求诸《方言》,此例颇多。如卷一:“台,养也。晋、卫、燕、
赵曰台。”郭璞注:“台犹颐也。”钱绎笺疏:“台之言颐也。
《序卦》传:‘颐者,养也。’《尔雅·释诂》同。《说文》:‘,
顄也,象形。’篆文作颐,籀文作。《释名》:‘颐,养也。
动于下,止于上,上下咀物以养人也。’„„台与通。”卷
九:“车下鉄(zhí,注意与“铁”的简化字“铁”别),陈宋
淮楚之间谓之毕。”郭注:“鹿车也。”钱疏:“《考工记·玉
人》‘天于圭中必’,郑注云:‘必读如鹿车縪之縪,谓以组
约其中央,为执之以备失坠。”按:钱疏引郑玄注,是说《方
言》之“毕”是“縪”字假借。卷十一:“蝇,东齐谓之羊,
陈楚之间谓之蝇,自关而西,秦晋之间谓之羊。”郭注:“此
亦语转耳。今江东人呼羊声如蝇。”钱疏:“羊、阳、扬、绳、
蝇古声并同。扬之转为纯,犹蝇之转为羊矣。„„盖音随地
异,遂成两名,书中此类,十居七、八。”足以说明各地方
言,随音用字,表现在书面语言上,即成假借。所以朱骏声
《说文通训定声》引《方言》云:“羊,假借为蝇。羊、蝇
一声之转。”《汉语大字典·羊部》也是作通假字处理的。
四是避讳改字。古人在书写文字时,遇到与君主、圣
或尊长的名字相同的字,就设法回避,叫做避讳。避讳的方
式很多,有减笔(又叫缺笔)、减字、改读字音、改换事物
名称、改变字形、同义字代替、同音字代替等。其中后者(同
音字代替)就有可能形成通假。避讳起源很早,《礼记》、《孟
子》等书已有记载,可见远在上古时代就已开始避讳。在漫
长的奴隶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各个朝代的人不单是行文时
避本朝讳,就是传抄本朝以前的书籍,除前代的避讳字照抄
以外,碰到犯本朝讳和家讳的字也辄行更改。改来改去,古
书中避讳改字的数量就越来越多,更换的那些音同或音近的
字,后世相承沿用,避讳字也就成为通假字。如《史记·爰
专注于文案的个性定制,修改,润色等。本人已有16年相关工作经验,具有扎实的文案功底,可承接演讲稿,读后感,任务计划书,营销方案等方面的工作。欢迎您的咨询~~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