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近体诗八首》备课笔记-教学教案
蔡伟一、课文悟读唐诗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最大贡献就是创造了两
种新的诗体:律诗和绝句,通称近体诗。唐代近体诗之美,美在意境,
美在气象,美在诗眼。遗憾的是唐诗的这三大美到了宋代则大为减弱,
于是有人慨叹宋代有词无诗。其实也不然,陆游的诗就与他的词一样
的出色,堪与李、杜、白相媲美。因此,要体悟唐诗及部分宋诗的美
感,就必须牢牢把握个中三味。王昌龄《诗格》中说:“诗有三境:
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
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
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三
日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这里说的物境、情
境和意境,其实说的都是意境,只不过把偏重于写山水的称为物境,
偏重于抒情的称为情境,偏重于言志的称为意境。王国维《人间词话》
里说:“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
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
下,悠然见南山。一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
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
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这里讲的有我之境,即情境或意境;无我之
境即物境。如果以此观照,则《山居秋暝》《越中览古》《石头城》偏
重于物境,《登高》《蜀相》《锦瑟》《临安春雨初霁》偏重于情境,《书
愤》偏重于意境。但是,这样的划分实在太过机械琐碎,因为在一首
诗中,三境常常是浑然一体的,我们不可能在具体品读诗歌的时候作
如此理性的条分缕析,否则诗趣尽失。其实,我们在吟诵近体诗时,
如果能够把握作者是如何在客观景物中投射自己的主观感情色彩,或
1
者说是如何做到境意相合情景交融,我们就算品味到了一首诗的意境。
例如,《越中览古》描写的都是,客观景物,但除了最后一句,其他
三句所写景物并非作者眼前所见之景,而是作者的推测想像之景,这
本身就带着作者浓重的主观色彩;而“只今惟有鹧鸪飞”虽为眼前景,
却与前三句所写之景构成了鲜明的对比:一繁华,一凄凉,作者的感
慨与婉叹饱含其间。这就是景、情、意的结合,就是我们所要品味的
意境。再来看“气象”。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辨》里说:“诗之法有
五:曰体制,曰格力,曰气象,曰兴趣,曰音节。”郭绍虞先生《校
释》引《诗说杂记》:“气象如人之仪容,必须庄重。”讲景物用“气
象万千”,指自然景物的多种变化;讲人物用“仪态万方”,指人物风
貌的无美不备,并不限于“庄重”。但无论是“气象万千”,抑或“仪
态万方”,都有一个适宜的问题,只有适应不同场合的不同风貌,才
是美好的。用周振甫先生的话来说就是:“那末用气象来论诗,不光
指描写景物,也指描写人物和社会各种情态,要写出无美不备的情状,
写得光彩照耀,气势飞动。”总之,诗中的气象,既可以看作是一个
作者的品质风格,也可以看作是诗歌的时代风貌。不同的诗人其诗具
有不同的品格,不同时代的诗也具有不同的风貌,从而构成不同的气
象。一个成熟的读者,在诵读近体诗时,应当能够品出诗中的气象,
而这自然需要有一番比较的功夫。例如,当我们诵读杜甫的《登高》
时,我们应当感受到其中的沉郁顿挫,深广雄浑的气象:那肃杀惨淡
的秋景图,让我们体味到诗人内心的那种伤时的凄凉;那无边无际的
落木,那滚滚不尽的长江,为我们营造了一种广阔绵远的境界,让我
们感受到诗人那种韶光易逝的感叹和壮志难酬的苦痛;而“万里悲秋
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更是写尽了作者心中的艰难悲苦,有人指
出,这一句14个字,共写了8层悲愁:他乡作客之悲愁,经常作客
2
之悲愁,万里作客之悲愁,在萧条的秋季作客之悲愁,亲朋不在独自
登台之悲愁,登台远眺更惹愁思,带病登台愁更愁,百年易尽、自感
来日无多,由此我们不难感悟到本诗雄浑的笔力及其万千气象。最后
来说说“诗眼”。所谓诗眼,就是一首诗中的关键词句,有了这一个
词(这个词可能是一个字)或这一个句子,全诗境界尽出。诗眼如何来,
靠的是炼字(包括炼词、炼句)与炼意。正因为反复的锤炼,才产生了
千百年来为人称道的妙词佳句。如果诵读诗歌,不能发现、把握诗篇
的“点睛之笔”,那么我们就算不得真正读懂了一首诗。例如,读杜
甫的《蜀相》,很多人往往忽略“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中“自”与“空”两个字,然而这两个字恰恰是本诗的诗眼,只有悟
懂了它们,我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