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论道光中叶以后上海在徽茶贸易中的地位.pdfVIP

论道光中叶以后上海在徽茶贸易中的地位.pdf

  1.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道光中叶以后上海在徽茶贸易中的地位

茶叶贸易是明清徽州商帮的四大经营项目之一。[①]以往研究

者在探讨徽商茶叶贸易问题时,大多止于清代道光中叶。其实,道光

中叶以后徽商的茶叶贸易还有一个发展高潮,这一高潮的形成,与上

海有密切的关系,而其后果,则是将徽州商帮的衰落推迟到了光绪以

后。本文根据部分新发掘的有关徽州茶商的原始资料,着重讨论徽商

在道光中叶以后围绕上海而展开的一系列茶叶贸易活动,希望有助于

学术界对明清徽州商帮的全面了解。

一从广州到上海的战略转移

清代徽商茶叶贸易的主要类型有二种:

一是经营内销,俗称做“京庄”茶。它在徽州商帮传统的茶叶经

销活动基础上发展而来。从有关资料记载来看,道光中叶以前,徽商

经营内销茶,最主要的销集市场在北方,尤以北京为中心。据《歙事

闲谭》记载,“北京歙县义庄,在永定门外五里许石榴庄,旧名下马

社,规制甚宏,厅事高敞,周垣缭之,丛冢殆六七千,累累相次。盖

亦经始于明嘉靖十四年(1535),与创设会馆同时。……至清初

则杨监正光先曾重加修整,其后世守之。曹、潘二相俱曾资助。捐款

则取于茶商为多。据黄记,则隆庆中歙人聚都下者,已以千万计。乾

隆中则茶行七家,银行业之列名捐册者十七人,茶商各字号共一百六

十六家,银楼六家,小茶店数千。其时商业之盛,约略可考。……”

[②]“茶行七家”、“茶号一百六十六家”、“小茶店数千”,于

此可见道光以前徽州茶商在北京活动之盛。而且,这仅指歙县一县之

茶商,若加上徽州其它五县的在京茶商,则规模更大、人数更众。以

北京为集散地,徽茶行销北方各大城市及中小市镇,甚至远到东北地

区。道光中叶以前徽商经营内销茶,也兼及长江流域和东南沿海地区。

在有关茶商的资料中,我们也能见到这一时期徽州茶商在上海经营内

销茶的踪迹。譬如,始创于乾隆十九年(1754)的徽宁会馆思恭

堂,在嘉庆年间扩充以后,由婺源巨商胡炳南任董事,下设的多位司

事中,有四人就是婺源茶商。[③]不过,就徽商经营内销茶的大局

而言,上海在其中的地位远逊于北京及其它一些城市。

二是经营外销,俗称做“洋庄”茶。它是适应中外贸易形势而兴

盛起来的徽茶重要销售渠道。道光中叶以前,由于清政府限定广州为

唯一外贸口岸,所以中国茶叶外销均集中在广州。其时,广州城内聚

集了大批徽州茶商。如光绪《婺源县志》记载:“朱文炽,字亮如,

官桥人。性古直,尝鬻茶珠江,逾市期,交易文契,炽必书‘陈茶’

两字,以示不欺。牙侩力劝更换,坚执不移。屯滞二十余载,亏耗数

万金,卒无怨悔。在粤日久,而同乡族殁者,多不能归葬,爰邀同志

捐资集会,立归原堂,限五年舁柩给资,自是无枯骸弃外者。”[④]

原籍婺源的我国近代著名铁路建筑工程师詹天佑之父詹世鸾,字鸣

和,“佐父理旧业,偿夙逋千余金。壬午贾于粤东,关外遭回禄,茶

商窘,不得归,多告贷,鸾慷慨资助,不下万金。”[⑤]在张海鹏、

王廷元先生主编的《明清徽商资料选编》中,集中收录了不少有关徽

州茶商在广东经销茶叶的资料。[⑥]当时徽州茶商与外商交易,多

在船上进行,茶叶价格由徽州茶商报出,获利极厚,徽州人称之为“发

洋财”。[⑦]随着中外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外销茶在徽茶中的比

例也越来越大。[⑧]因此,作为清政府唯一外贸口岸的广州,在徽

商茶叶贸易中的地位也愈发突出。

因此,从清代徽商茶叶贸易的二种主要类型来看,道光中叶以前

内销以北方为主,外销唯广州一地,上海在徽商茶叶贸易活动中的地

位并不突出。

然而,道光中叶以后,尤其是经历了十九世纪五十年代至六十年

代的“咸丰兵燹”,上海异军突起,迅速取代广州在徽商茶叶贸易活

动中的地位,成为徽茶出口的最重要口岸。《安徽茶叶史略》在描述

这一段历史时说:“同治年间,洋庄茶盛行时,经营洋庄的徽州茶叶

商,资本额较大者,有忆同昌等48家。在外地经营大茶号的徽商为

数也不少,汉口、芜湖有,九江、上海也有。如九江即有仁德永等六

家,上海有洪永源等七、八家,营业一时还颇为发达。有数家资本额

还曾达四、五万两,其余亦在数千两。”[⑨]这时广州已如昨日黄

花,道光中叶以前出口徽茶的盛况一去不复返了。而上海则悄然崛起,

几乎垄断了徽茶对欧美等国的出口。据歙县知县何润生在光绪二十三

年(1897)《茶务条陈》中估算,“徽茶内销不及十分之一二”,

十分之八九均为外销。[⑩]在占徽茶总量80~90%的外销茶中,

绝大部分均经过上海口岸销往外洋。

为什么在道光中叶以后,上海得以取广州而代之,成为徽茶出口

最重要的口岸呢?我们认为,主要原因有二个:

文档评论(0)

139****192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