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金华十校2025年4月高三模拟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

金华十校2025年4月高三模拟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金华十校2025年4月高三模拟联考语文试题

一、阅读(71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儒家中庸之道是一种温和主义,适用于社会改良和社会稳定,故它在二十世纪大半时间里不能不遭到冷落和反对,因为这个时期社会革命高涨,集团、阵营之间的对抗十分激烈,斗争哲学因此而大行其道。

中庸之道的内涵大致有以下几点。

第一,以中道行事,不走极端。孔子不赞成偏激行为,不论是左偏还是右偏,他主张中立而不倚。那么中道的标准是什么?就是仁义之道。仁义之道就是儒家的人道主义和社会公正原则。有人把中庸之道理解成不讲原则的折衷主义,其实是不对的。不讲原则,四面讨好,自私伪善,孔子称之为“乡愿”,对之深恶痛绝。所谓不偏,是不偏离人道精神和社会公正,这是一个基本坐标。

第二,执两用中,实行稳健的主张。《中庸》曰:“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这“两端”并非仅指两个极端,而是指各种不同的意见,特别是正面和反面的意见。执两用中的原则,要求主事者要多听赞成的和批评的意见,然后全面考察、采取比较客观和稳妥的主张加以实行。从思维方法上说,这是考察事物矛盾的两个对立面而后加以统一;从认识论上说,是集思广益而后做出科学的判断;从实践行为上说,是照顾各群体的实际利益而有所妥协,在异中求同,以便达成一致,实现合作。所以中庸之道尽管不是折衷主义,但有折衷的成分,是一种积极的调和论。

第三,符合社会人生常道,做到合情合理。按二程的说法,“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即是用中之常道,它的最大特色是人情与道理的协调,符合多数人的健康正常生活需要。孟子说“仲尼不为己甚者”,所谓“甚”就是不合于情理。人性之中有三大要素:情欲、德性、理智,德性是调节情欲与理智的杠杆。情欲强而理智弱则流于放荡,理智强而情欲弱则失于冷酷。健康的人性,应是情与理的平衡,为多数人所接受,这体现了一种理性精神。

第四,宽容包纳,和而不同。中庸之道与“和为贵”的思想相结合,便是中和之道。《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这是从人性论角度讲的。人的本性是淳朴的,并无偏失;而后天的性情则有中节与不中节之分,所谓“中节”,就是符合社会行为一般规则,能与社会人群和谐相处。淳朴人性是天下之大本,和谐原则是天下之达道,离开中和之道,便会人性浇漓,天下大乱。实行中和之道的关键便是使人的行为符合忠恕之道,己欲立而立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做到互爱互信,互尊互谅,人得其所,事得其宜,则天下太平。孔子提出的“和而不同”的原则最能体现中和之道的精神,它是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黄金规则,具有最普遍的意义。

(摘编自牟钟鉴《儒家中庸之道与人文理性精神》)

材料二:

孔子认为“中庸”是“至德”,这种既非“过”亦非“不及”的中庸之境难以企及,而“中道而立,能者从之”(《孟子·尽心上》)的观点,则开了几千年来以人格楷模、行为范本凌驾终极价值之先河。鲁迅对儒家哲学的批判正是由这一点出发的。

他不相信而且讨厌圆满的“范本”,认为同这种善人打交道是可怕的。不偏不倚的“中道”之人和事在他看来是不可能的。这个观点用在颜回身上并不为过。这样一位安贫乐道的“复圣”,真可以说是“毫不动弹”的圣贤。按照孔子的说法,“朝闻道,夕死可矣”。如果颜回生前已经得道,与道为一,这是大乐事,即便不“夕死可也”,老先生对他的死也不至悲伤得天塌一般。合理的说法应该是,颜回是死在“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求仁之“道”上,于是才有悲壮之悲;而不能将其理解为默观修持,与中庸“无差别统一”的偶像。

本来应作为终极境界的“中”,如果在实际生活中变成了普遍的行为准则,人的现实性、有限性成了被蔑视或者从属的东西,这就造成了对人的贬损。从另一方面说,人对“中庸”的随意夸大,为人的神化、圣化开了方便之门,然而由于“人”与“至德”在实际上的距离,圆满中庸的理想人格在现实生活中成为“不可能”,于是,自欺欺人的伪道学、伪君子在这种哲学土壤上层出不穷就不足为怪。

在鲁迅看来,人与中庸无差别的合一是不可能的。人总是有限的、欠缺的,不可能达到至善,“合一”即意味着僭越,意味着虚伪,意味着凝固。他不承认可以有达于中庸的圣人:“人间教育诸科,每不即于中道。”(《坟·科学史教篇》)如果硬要充之,那就等于用棺材钉钉死自己。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这里边抽去了无限与有限的内在差别,主体淹没于客体了。个性被吞于绝对普遍,因而就失去了由此而来的张力,那么生生不息的过程就会停止。中庸之至道若离开现实的人,就是空寂死道。

可以说,鲁迅与儒学的根本冲突,是中庸与消解中庸的冲突。它表现为反对客体对个性主体的压抑、贬损;反对以不偏不倚的“普遍”“圆满”“永久”之中道来规范活生生的人;反对以“思不出其位”的凝固之道让人无所动弹,从而把人

文档评论(0)

专注中高考语文 + 关注
实名认证
服务提供商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15年深耕,专注中高考语文资料收集整理!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3月16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