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内功推拿11.振头顶(囟门穴)。12.振大椎。13.振命门、腰阳关、八谬穴等。14.拿肩井。15.搓背部。内功推拿内功推拿内功推拿内功推拿内功推拿是以自我锻炼配合整体推拿治疗来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一种推拿疗法。临床上以擦法作为主要的操作手法。内功推拿内功推拿是在锻炼“少林内功”以强身健体和武术锻炼之后进行整复活动的基础上,再加上对内外伤的治疗经验,经过历代辗转相传,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内功推拿前辈马万起(1884—1941年)从师于山东济宁李树嘉,在二十年代就以内功推拿行医于上海,继有马万龙、马德峰、李锡九等前辈进一步发扬光大了内功推拿。内功推拿内功推拿遵循中医辨证施治、经络循行、标本兼治的原则,以经络学说、脏腑学说、营卫气血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临床上通过“四诊’、“八纲’以辨明疾病,审因求证,运用刚柔相济之功,循经络,揉穴道等手法施治于患者,达到祛邪治病之目的。内功推拿内功推拿的特点,强调整体观念,扶正强身,并要求患者练习少林内功”的有关功势,结合整体推拿治疗,达到扶正祛邪的功效。内功推拿内功推拿以作用面积大和温通疏导经络作用较强的’擦法”,又称为“掌平推法”为主要代表手法,这一手法的特点在于取得温热深透的效果。同时结合其他一些手法,在中医整体观念理论的指导下,形成一套常规操作方法。内功推拿内功推拿常用手法有:擦法、拿法(五指抓、捏拿)、点法(包括肘压法)、分法、合法、扫散法、理法、劈法、抖法、搓法、运法、牵伸法、击法(掌击、拳击、小鱼际击法以及棒击法)等,以擦法作为主要手法。内功推拿擦法操作时一般均加用冬青油膏或传导油其他的递质等,其一有利于手法的操作,二防止破皮,三可提高手法的效应。内功推拿能较全面地反映内功推拿治疗的特色是一套“常规手法”。常规手法是以擦法、拿法、点法为主体,配合一些其他手法,在人体上按一定的程序进行治疗的一组常用的操作方法。习惯上被称为常规手法。内功推拿内功推拿具有平肝健脾,和胃安神作用,以达到扶正达邪,解除疾痛之目的,适用于一些劳倦内伤、胸胁屏伤、头痛失眠、高血压、神衰以及部分呼吸道、消化道的疾病。内功推拿操作步骤:分为头面部、躯干部以及四肢部几个部分进行。内功推拿(一)头面部1.五指抓头顶:患者正坐,两眼平视。术者站于患者左侧方,左手稳着前额,右手五指分别放于头部五经(中指督脉,食指、无名指放于膀胱经,大拇指;小指放于胆经)而后伺肘屈曲各指间关节,由前向后脑移动至颈结节,分两侧三指拿向下至颈部。3~5次。内功推拿2.拿颈部:接上势,继而术者用三指拿法轻快地分别捏拿斜方肌的上部和左右胸锁乳突肌。内功推拿3.推桥弓:继上势,术者大拇指与其余四指分开成八字形,四指置于颈部后侧起稳定作用,大拇指由翳风穴向下沿胸锁乳突肌后缘作单方向抹至缺盆穴,成一直线。左右交替进行,各3—5次。内功推拿4.扫散法:继而术者一手扶头侧部,另一手大拇指与其余四指分开成八字形,并自然屈曲成90,用大拇指偏峰放于率谷穴处,四指放于后脑的脑空与风池穴处,然后作耳上由前向后下单方向直线推动,以酸胀为度。左右交替约各30次左右。内功推拿5.分法:术者用两侧大拇指与其余四指分开,四指放于头部两侧以稳定头部,两大拇指由正中线向两侧分别抹前额、眉弓、上眼眶、眼球、下眼眶、迎香、人中、承浆穴。内功推拿6.合法:术者用两掌根由前向后抹于后脑两侧,然后内旋前臂,用小鱼际→掌根→大鱼际紧贴后脑向下转动,抹至两侧颈部。内功推拿(二)躯干部1.擦前胸:术者站于患者左侧,用手掌擦于胸前上部,由上而下至腹部(男女有别)。内功推拿2.擦背部:继上势,术者转用右手擦于背部,由上而下至腰部,再转用右手掌擦背部,由上而下至腰部(重点大椎、命门、腰阳关、以及八了穴等)。内功推拿3.转至用右手擦于胸前部,由上而下。内功推拿4.擦两肺尖:术者站于患者后方,用四指擦两侧肺尖,同时点揉膻中、中府、云门等穴,以酸胀为度。内功推拿5.擦胃脘部:继而术者取坐位,手指并拢微屈,用后掌横擦胃脘部,以温热为度。内功推拿6.擦胁肋部:术者站于其后,用双手擦两侧胁肋部,以温热为度。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