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第五讲三个平面的语法观
语法的三个平面指语法的句法平面、语义平面和语用平面。汉语语法学中三个平面的语
法理论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这一理论拓宽了语法研究的视野,深化了人们对语法问题的
认识,为语法研究开辟了一条新路。
一、三个平面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一)三个平面理论的萌芽
在汉语的语法分析中,明确区分句法、语义、语用,最早见于胡裕树主编的《现
代汉语》:
具有选择关系的两个实词,依照一定的次序排列在一起,常常能表达某种句
法关系。在这里,必须区别三种不同的语序:语义的、语用的、语法的。
“你看我”和“我看你”的含义不同,是由于在“A看B”的格式中代入了不同的
词,句法关系并没有改变。这里的语序改变是语义上的。
“你哥哥来了吗?”和“来了吗,你哥哥?”有不同的色彩,后者是因为说话的
人的情绪比较紧张,行为的本身最先浮现在意识里,所以先说出来。这种语序的差别
是语用上的,是为了在交际过程中适应具体环境的需要而产生的。
“客来了”和“来客了”、“雨下了”和“下雨了”的差别,才属于语法上的。
这里由“名动”(主谓关系)变成“动名”(动宾关系)。
这一论述可以看作三个平面语法观的萌芽。从这个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语
法、语义、语用的区分既是一个方法问题,同时又是语言本体的问题。最初这种
语法、语义、语用的区分还欠精确,并且是仅就语序而言的。
(二)三个平面语法观的初步形成
1982年,胡裕树和张斌在《中国语文》第3期上发表《句子分析漫谈》。这篇论文标
志着三个平面语法观的初步形成。文章正式将“语法、语义、语用”改为“句法、语义、
语用”,不仅再次指出语序“有的属于语义,有的属于句法,有的属于语用”,而且将分析
扩展到虚词,指出虚词在句法、语义、语用上的分别。文章还区分了一般主语和话题主语,
区分了语用成分和非语用成分,指出独立成
分、提示成分都是语用成分。《句子分析漫谈》中多次谈到“句法分析不是自足的”,单依靠
层次和结构关系的分析还不能完全达到了解语义的目的。这篇文章虽然还没有明确提出三个
平面,但是其基本框架已经形成。
(三)三个平面语法理论的全面形成
1985年,胡裕树和范晓在《新疆师范大学学报》第2期发表《试论语法研究的三个平
面》的长篇论文,全文共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语法研究中的句法平面”,第二部分论
述“语法研究中的语义平面”,第三部分论述“语法研究中的语用平面”,第四部分论述“三
个平面的区别和联系”。文章指出:“要使语法学有新的突破,在语法研究中必须自觉地把
三个平面区别开来,在具体分析一个句子时,又要使三者结合起来,使语法分析做到形式
与意义相结合,动态与静态相结合,描写性与实用性相结合,这样,语法分析也就更丰富、
更全面、更系统、更科学。”这篇论文标志着三个平面的语法理论全面形成
二、三个平面理论的主要内容
三个平面的具体内容是指句法平面、语义平面和语用平面,其中句法是基础,语义通过
句法表现,语用要在句法和语义的基础上才能体现。
(一)句法平面的研究
句法平面的研究,指对句子进行句法分析。句法分析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成分分析,
着眼于句子成分的确定,并进而归纳句型,与此密切相关的是结构关系的判别,研究一个
组合体属于什么样的结构类型。二是句法结构的层次分析,着眼于句法结构的层次切分,
指出句法结构中词语的关系。
(二)语义平面的研究
语义平面的研究,指对句子进行语义分析。句子中的词语,除了符号之间的相互结合关
系之外,还可以反映符号与客观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这种关系是属于语义的。
比如:
1、他买毛笔。
2、他写毛笔。
对于动作行为“买”而言,“毛笔”是受事;对于动作行为“写”而言,“毛笔”是
工具。而两例中的“他”都是动作行为的施事。
显然,这种语义关系与词的概念意义无关,语法平面的语义必须从句法结构中去探寻。
语义平面研究的主要内容,胡裕树、范晓先生认为有七个方面:
①动核结构(述谓结构);②动词的“价”;③名词的格,即名词在语义结构中充当的语义
角色,如施事、受事、工具、处所等。④语义指向;⑤歧义;⑥词的语义特征;⑦词义的选
择限制。
(三)语用平面的研究
研究人怎样运用词语组成句子进行交际。句子中的词语与使用者(符号与人)之间也
有一定的关系,这种关系属于语用的。语法分析中讲词类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淘宝买菜业务题库.docx VIP
- 欧洲的工工业化与劳工运动的兴起.pptx
- 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for “intelligence:(测试的能力,而不是u201C情报).pdf
- 《集中用餐单位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监督管理规定》解读与培训.pptx VIP
- ML梅花形弹性联轴器选型参数表.pdf VIP
- 黄原胶发酵工厂设计.doc VIP
- 年产1000吨黄原胶发酵工厂的设计.docx VIP
- TCITS 181-2024 基于黑黄红色彩学的中国女性面部肤色定量测试与评价方法.docx VIP
- 儿童心理问题的早期干预与疏导.pptx VIP
- 力劲冷室压铸机液压原理分析.doc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