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2025年关于在学校中推进儿童哲学的思考.docx

2025年关于在学校中推进儿童哲学的思考.docx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关于在学校中推进儿童哲学的思考

成语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成语故事的提问和思考是中国儿童独有的哲学探究资源。基于成语故事的儿童哲学探究,主要分为阅读成语故事、提出哲学问题和开展生生对话三个环节。其中,提出哲学问题是决定探究质量的关键。通过补足故事情节、假设不同可能、代入故事角色、改变叙事视角、质疑预设前提五种哲学提问方式,教师可以有效促进儿童之间具有哲理意味的对话,实现发展思维、传承文化与立德树人的教育价值。

儿童哲学之父马修斯曾记录下自己六岁的儿子某一天突然的提问:“爸爸,我们怎么能知道一切不是一场梦呢?”[1]他所记录的诸多这类提问,向世人证明了儿童也有哲学家式的惊奇与思索。与之类似的是,中国儿童学习成语故事时也会涌起许多“怪念头”:如果没有天神帮忙,愚公能把山移走吗?杞人的担忧到底会不会成真?悬梁刺股真的能学得好吗?……这些提问与思考是中国儿童独有的哲学探究资源。成语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一代代中国人的思考和行动。对成语故事的儿童哲学探究不仅能培养思维能力,更有助于对传统文化形成“古为今用、以古鉴今”的态度[2],将成语中蕴含的传统美德创造性转化为当代社会所需的价值观念与必备品格。

以成语故事为刺激物的儿童哲学探究主要分为阅读成语故事、提出哲学问题和开展生生对话三个环节。其中,提出哲学问题是决定探究质量的关键。教师在探究中应尽量让学生来提出和选择要讨论的问题,但教师需要对成语故事中包含的哲学问题形成预想。这种预想(而非预设)既有助于教师选择合适的成语来开发课程,又有助于在课堂上有效识别并促进儿童之间具有哲理意味的对话。本文聚焦这一关键环节,展现基于成语故事提出哲学问题的五种常见方式。

一、补足故事情节

补足故事情节,指的是对成语故事中“没有说”或“没有明说”的部分展开想象,追问“可能会发生什么”的哲学提问方式。

以成语“井底之蛙”为例。一辈子住在井底的青蛙见到海龟后,才知道井外还有一个巨大的世界。然而,故事没有告诉我们青蛙见到海龟后是否跳出井口,更没有告诉我们青蛙在井外的世界会经历什么。

在儿童哲学探究中,同学们针对这些情节展开了想象:也许青蛙会在跳出井口后,看到许多之前无法想象的美景,吃到许多不曾有的美食,但也会遇到井下不会遇到的危险。这样的合理想象引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假如青蛙跳出井口历险,三天后被天敌吃掉了,它会觉得值得吗?有同学认为值得,因为“这三天比井里的一辈子强许多”“这三天的经历它都记得”。另一些同学认为:“死了就什么都不记得了。”在死去的那一刻“生命没了、井没了、美景也没了”。然而,死亡真的会让生命中的一切都失去意义吗?同学们围绕这个问题展开的激烈论辩,如同一节生动的生命教育课。正如一位同学所总结的:无论青蛙是否跳出井口,死后都“什么也没有了”;但跳出井口带来的改变是在短暂生命中拥有了让自己死得“不遗憾”的美好经历。生命的意义并不取决于寿命长度,而是取决于一生中做了什么。尽管死亡能将生命带走,但生命中似乎总有一些无法被死亡带走的东西,而这正是生命中最值得追求的意义。

每个成语都可以概括一系列心理学上有意义的情境,能应用于日常生活的各种状况[3]。针对故事情节展开细致的建构与讨论,可以让学生在想象中经历一些现实生活中难以直接经历的情境。由于情节的补足是由儿童自己完成的,儿童会将平时关心乃至焦虑的议题投射在所想象的情节中。而抓住这些开展探究,则有助于实现有效的引导教育。

二、假设不同可能

假设不同可能,指的是在成语故事“已说到”的某一情节上,提出一个不同的可能,追问“假如……,会怎么样”的哲学提问方式。

以成语“孟母三迁”为例。孟子的母亲担心孟子受到不良影响,从墓地旁边搬到市场旁边,最后搬到了学校旁边。作者暗示:正是孟母三迁的行为决定了孟子能成为大学者(因果关系),而孟母的做法也是值得效仿的(价值判断)。

运用“假设不同可能”的思路,我们可以提问:假设孟母没有搬到学校附近,孟子就不能成才吗?有同学说,只要态度端正,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都能学得好。也有同学说,孟子看到周围人都是文盲,为了不变成他们那样,反而会好好学习。还有同学说,许多名人都不是在学校附近长大的,学校也未必就是最好的学习环境,例如最适合读诗写诗的环境是大自然。还有同学认为住在市场附近确实会让孟子学会做买卖,不过“学到没钱了,就得去卖点东西”,赚到钱再继续学习。可见,课本知识与实用技能的学习并不一定互斥,住在市场边的孟子也许既能学会圣贤的“六艺”,又能像孔子那样“多能鄙事”。通过讨论,同学们反省了环境与学习的关系,也对“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产生了思考。

事物之间总是同时存在多种可能的因果关系,而故事只选择其中一条因果链进行叙事,以服务于作者的价值判断。其实,按故事中的做法去做,未必总能得到故事中的结果;用别的方式去做,也未必得不到。假设不

文档评论(0)

159****319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购买前请先付费阅读,避免购买错误。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