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第一课时第二课时16有为有不为
新课导入/作者简介/写作背景/知识链接/字词梳理整体感知/合作探究/细读分析/深入探究/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理解“有为有不为”的含义,掌握作者对“应该”。2.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作者的观点。3.学习议论文的论证方法,如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等。4.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鼓励他们在生活中做到有为有不为。学习目标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在生活中我们常常面临各种选择,有些事情我们应该去做,而有些事情我们不应该做。那么,你们认为哪些事情是应该做的,哪些事情是不应该做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季羡林先生的《有为有不为》,看看他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作者简介季羡林(1991-2009)字希逋、齐奘,山东临清人,学者、作家、翻译家。早年留学国外,通英、德、梵、巴利文,能阅俄、法文,尤精于吐火罗文,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为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其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
写作背景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常常面临各种诱惑和选择,如何正确地判断是非善恶,做到“有为有不为”,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季羡林先生以其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人生经验,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议论性文章就是指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围绕一个话题阐发自己看法的文章,它的基本特点就是说理。所以“议论性文章”包含我们平时所说的议论文,包括说理散文以及阐述看法、观点的书信、演讲词等各种类型的文章。①准确、严密;②概括性和简洁性;③使用修辞,体现其用词鲜明、生动和感情色彩。议论文语言特点:知识链接
议论文三要素论据论点论证方法要证明的观点证明观点的依据证明论点的方法道理论据事例论据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知识链接
诉诸 屈膝 贰臣 笼统轮廓 得逞 制裁 毅然kuòsùzhūxīdéchěng字词梳理字音字形èrlǒngtǒngcáiyì
指在前一个朝代做官,投降后在新朝代又做官的人。贰:变节,背叛。贰臣迷了路知道回来。比喻犯了错误能改正。迷途知返把眼睛闭上,集中精神。闭目养神?指不务正业,游荡玩乐的人改邪归正,悔过自新。浪子回头字词梳理词语释义旧指不符合封建统治者的道德标准和宗法观念的极端叛逆行为;现也用来形容人民的叛逆行为。大逆不道
知识链接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出处:《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裴松之注所记载的刘备给其子刘禅的遗诏,也被宋代大儒朱熹晚年记入《朱子家训》。释义:对任何事,不要因为它是很小、不显眼的坏事就去做;相反,对于一些微小的、却有益于别人的好事,不要因为它意义不大就不去做它。
知识链接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出处:【先秦】韩非《韩非子·喻老》。释义:千里长的大堤,由于小小的蚂蚁洞而溃决。比喻小事不注意就会出大问题。
整体感知梳理文章脉络默读全文,思考:文章围绕“有为有不为”主要讲了哪些内容?
整体感知梳理文章脉络“有为”就是应该做的事,要积极去做;1.文章的题目是“有为有不为”,那么“有为”和“有不为”分别是什么意思呢?“有不为”就是不应该做的事,坚决不做。
整体感知梳理文章脉络2.梳理文章结构。文章可以分为个部分。3第一部分(1-2段):提出“有为有不为”的观点,并解释“应该”的含义。第二部分第三部分(3-6段):通过举例阐释“大小善”和“大小恶”的概念以及两者之间的联系。(7段):总结全文,希望每个人都能做到“有为有不为”。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一部分,小组合作探究、质疑。合作探究第一部分
合作探究第一部分1.作者认为什么是“应该”?作者认为“应该”有点像仁义的“义”字,即“行而宜之之谓义”,“宜”就是“合适”,也就是“应该”。行而宜之之谓义出处:【唐】韩愈《原道》释义:恰当地去实现“仁”就是“义”。
合作探究第一部分作者认为“应该”这个问题非常复杂,从哲学和伦理学上进行深入探讨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对于一般人来说,也没有必要进行如此深入的理论探讨。作者认为只要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事例,诉诸一般人的良知良能,就能够分辨清是非善恶,知道什么事应该做,什么事不应该做。2.作者为什么说“要想从哲学上,从伦理学上,说清楚这个问题,恐怕要写上一篇长篇论文,甚至一部大书。我没有这个能力,也认为根本无此必要”?
合作探究第一部分①“应该”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025年春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教学课件 第17课 短文两篇--第四单元(共2课时).pptx
- 2025年春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教学课件 第18课 井冈翠竹--第五单元(共2课时).pptx
- 2025年春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教学课件 第20课 外国诗二首-第五单元(共2课时).pptx
- 2025年春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教学课件 第23课 “蛟龙”探海--第六单元(共2课时).pptx
-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期末测试试卷(考试直接用)word版.docx
-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期末测试试卷(研优卷).docx
-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期末测试试卷(必刷).docx
-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期末测试试卷附答案(突破训练).docx
-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期末测试试卷(中心小学).docx
-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期末测试试卷附答案(典型题).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