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2025年新人教版第二学期七年级语文期末考试试题(含答案).docx

2025年新人教版第二学期七年级语文期末考试试题(含答案).docx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PAGE1

七年级第二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题

(满分150分时间12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16分)

(一)学校组织“黄河文化,润心启智”朗诵会活动,小斗写了一篇朗诵稿。稿件中有一些问题,需要修改。

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从源头开始,蜿蜒曲折,浩浩荡荡,跨越山脉高原,一路奔腾而下,穿越东西,贯穿南北,书写着一个个传奇故事。

齐鲁黄河,如一条灵动的黄色丝带,缓缓流淌在齐鲁大地上,勾勒出一幅惊心动魄的美丽画卷。河滩上生长着郁郁葱葱的杨树,河水里游弋着鱼虾,天空中飞翔着白鹭。河水轰鸣作响,仿佛是大自然的交响乐,让人心旷神怡。在这里,人们可以(màn)步于河岸,徜徉于田野,感受大自然的慷(kǎi)和恩惠,体会生命的律动和生机勃勃。

这条河流,见证了华夏文明的兴衰、齐鲁文化的繁荣,也承载了无数人的悲欢离合、坎坷沧桑,黄河是一条亘古不息奔腾宣泄的精神文化长河。

1.文段中加点字的读音或括号中拼音处字形正确的一项是()(3分)

A.wāngèng慢步慷慨B.wāngèn漫步慷慨

C.wǎngèn漫步慷慨D.wǎngèng慢步慷慨

2.文段中画横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浩浩荡荡B.惊心动魄C.心旷神怡D.生机勃勃

3.小斗在网上查询了许多关于黄河的补充材料,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黄河治理保护工作初见成效,黄河鲤鱼出现次数越来越高。

B.《黄河与中华文明》这本书不仅能够让读者理解黄河文化精神,还能让读者全面了解黄河的自然面貌。

C.近年来,济南深入挖掘黄河文化丰富内涵,扩大济南黄河文化的对外影响力。

D.随着气温回暖上游冰凌开始融化,使黄河壶口瀑布水量大增。

(二)为了更好地了解黄河文化,小斗搜集了关于黄河文化内涵的文字。请依据提示,完成任务。

黄河文化内涵□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标志性符号,是一种国家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深厚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命运与共”的家国情怀□“同根同族同源”的民族观念和“协和万邦”“亲仁善邻”的价值理念□黄河文化还蕴含着我国从古至今治国理政的最高智慧,饱含以民为本□人民至上的理念。

4.依次填入上面文字方框内的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B.。、;、C.:,。、D.。,,、

5.(1)在朗诵会上,小斗将“这条河流,见证了华夏文明的兴衰、齐鲁文化的繁荣,也承载了无数人的悲欢离合、坎坷沧桑,黄河是一条亘古不息奔腾宣泄的精神文化长河”这句话中的“见证”“承载”两个词进行了重读。请说说他这样处理的原因。(2分)

(2)朗诵会中间穿插了一个语文小游戏。要求在七年级语文下册一二单元的课文中再选一篇课文,根据所选课文的内容,仿照画线句子的形式,续写一句话。请你帮助小斗完成游戏。(2分)

经过这段时间的语文学习,我们渐渐变得成熟了。蓦然回首,我们发现,七年级下册语文带给我们太多太多的感悟和体验。在光未然的《黄河颂》里,我们感受到黄河万丈狂澜的气势;在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里,我们感受到作者在广大的关东原野上炽痛的爱国情怀;,。

二、阅读理解(35分)

(一)文言文阅读(9分)。阅读下面文段,完成6-8题。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宝藏。

(沈括《活板》)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83****886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喜欢整理试题,喜欢编题.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