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2025年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石壕吏》教学设计.docx

2025年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石壕吏》教学设计.docx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25年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石壕吏》教学设计

《石壕吏》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代表作之一,属于“三吏三别”组诗中的一篇。这首诗以安史之乱为背景,通过作者亲眼目睹的官吏抓丁事件,深刻反映了战乱中百姓的疾苦。

原文: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译文:

傍晚投宿在石壕村,夜里差役来抓壮丁。

老翁慌忙翻墙逃走,老妇出门应付差役。

差役的吼叫多么凶狠!老妇的哭声多么悲痛!

只听见老妇上前诉说道:“三个儿子都去邺城打仗了。

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战死了。

活着的人苟且偷生,死去的人永远逝去!

家里再没有别的男人,只有一个吃奶的孙子。

因为有孙子在,他的母亲还没改嫁,可进进出出连件完整的衣裳都没有。

我老婆子虽然年老力衰,请让我今夜跟你们回营去。

赶紧到河阳去服役,还能为军队准备早饭。”

夜深了,说话声渐渐消失,只听见隐隐的抽泣声。

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老翁一人作别。

主题分析

1.战争对人民的摧残?

诗歌通过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揭露了安史之乱中百姓家破人亡、民不聊生的现实。三个儿子战死两人,家中仅剩老弱妇孺,却仍被官府逼迫服役,凸显了战争的无情与统治者的残酷。

2.对官吏暴行的控诉

诗中官吏夜间强行抓丁的暴行(“有吏夜捉人”),以及“吏呼一何怒”的凶恶态度,批判了官府对百姓的压榨。老妇被迫代替丈夫应役,更暴露了统治阶层的冷血。

3.底层百姓的坚韧与牺牲

老妇在绝境中挺身而出,以衰老之躯承担兵役(“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既体现了她的无私与牺牲精神,也暗含了对命运无奈的悲叹。

4.杜甫的现实主义关怀

杜甫以冷静的白描手法,记录战乱中普通家庭的苦难,表达了对人民的深切同情(“如闻泣幽咽”)。诗中未直接抒情,却通过细节引发读者共鸣,展现了诗人“诗史”般的写实风格。

《石壕吏》是杜甫对安史之乱时期社会现实的深刻写照,既揭露了战争的残酷与官府的暴虐,也歌颂了底层百姓的坚韧与牺牲。全诗语言质朴却震撼人心,体现了杜甫“穷年忧黎元”的人道主义精神,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中批判现实的典范之作。

写作背景:

《石壕吏》是杜甫创作于安史之乱期间(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的叙事诗,其写作背景与唐代中期的战乱、社会动荡及杜甫的个人经历密切相关。

一、历史背景:安史之乱的灾难性影响

1.安史之乱爆发

755年,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叛乱,持续近8年的战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北方经济崩溃,人口锐减。

759年,战局胶着,唐军与叛军在邺城(今河南安阳)决战失败,为补充兵力,官府在民间强行征丁,甚至老弱妇孺亦难幸免。

2.兵役制度的崩溃

正常征兵制度瓦解,官吏为完成征兵任务,采取暴力手段“夜捉人”,社会秩序陷入混乱。

百姓家破人亡,诗中“三男邺城戍,二男新战死”正是千万家庭的缩影。

二、杜甫的个人境遇:流亡与见证

1.贬官与流亡

758年,杜甫因上疏为宰相房琯辩护触怒肃宗,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今陕西华县)。

759年春,他离开洛阳返回华州任所,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目睹战乱中百姓的惨状,写下“三吏三别”(《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2.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

杜甫以“诗史”之笔记录民间疾苦,拒绝美化现实。《石壕吏》中“老妇应役”的细节,正是他亲历事件的真实写照。

他本人也深陷战乱困顿,诗中“暮投石壕村”“独与老翁别”的叙述视角,暗含诗人漂泊无依的共鸣。

三、创作动机:对战争与人道的深刻反思

1.揭露官府暴政

诗中官吏夜间抓丁的蛮横(“吏呼一何怒”),与百姓的绝望(“妇啼一何苦”)形成对比,批判官府为战争不择手段的压榨。

2.同情底层苦难

杜甫通过老妇一家的遭遇(三子战死、孙儿年幼、儿媳衣不蔽体),表达对战争牺牲者的悲悯,以及对“存者且偷生”的生存困境的痛心。

3.对战争合法性的质疑

尽管杜甫支持唐王朝平叛,但诗中未回避战争的残酷性。老妇被迫服役的结局(“急应河阳役”),暗示战争正义性之下普通人的无谓牺牲。

四、与“三吏三别”的关系

《石壕吏》是杜甫“三吏三别”组诗中最尖锐的一篇,与其他五篇共同构成安史之乱的“民间苦难图鉴”。这一系列诗歌的创作标志着杜甫现实主义诗歌风格的成熟,也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人民诗人”的地位。

《石壕吏》的写作背景,是安史之乱中社会崩溃、民生凋敝的真实投射,也是杜甫亲身经历战乱、心怀悲悯的必然产物。诗人以冷峻的笔触记录历史,既是对时代的控诉,亦是对人性的坚守。这种“不虚美、不隐恶”的创作精神,使《石壕吏》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小小五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