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浙江省金兰教育合作组织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docx

浙江省金兰教育合作组织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docx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浙江省金兰教育合作组织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所谓“春秋”本指古人对西周、春秋时期史书的一般称呼。而“春秋笔法”,也称“春秋笔削”或“春秋书法”,又称“微言大义”。

顾名思义,它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法和技巧,或者说一种使用语言的艺术。相传是孔子在修订鲁国史书《春秋》记述历史时首创的一种文章写法。行文中面对当时那些重大的、不好定论的史实,欲言又止,采取讳而不言的态度,即不明记其事,只以三言两语,作蜻蜓点水的提示,然后让读者自己体味;文章暗含褒贬,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或对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主观思想倾向和看法。

经学家认为它每用一字,必寓褒贬,并撰写了专门的著作以解释《春秋》的内在涵义,特别是其中涉及礼的一些细节。后因以称曲折而意含褒贬的文字为“春秋笔法”,这种作法一直被沿用到了现在。

(刘知生《什么是春秋笔法》)

材料二

《左传》成公十四年谓:“《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纡,惩恶而劝善。”即谓《春秋》一书用词精微而含义明显,情感鲜明而有所回避,叙述委婉而章法有致,记载详备而不枝蔓,以此发挥历史惩治罪恶而劝勉善良的警戒作用。其中,前四者为《春秋》修辞原则与方法,是审美价值表现,是方法是手段;最后者为思想原则与法度,是社会功利价值,是目的是功用。而这也就最终达成了“微言大义”。

《左传》作者对《春秋》的称颂,正体现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学一贯的审美追求,是中国古典“中和”美学的集中呈现。“微”与“显”、“志”与“晦”、“婉”与“成章”、“尽”与“纡”、

“善”与“恶”之间,看似两极对立,实则通过《春秋》笔法的艺术处理,实现了对立中的和谐。中国古代思想家在面对矛盾时,既不强化冲突,亦不消灭差异,而是找到相对事物之间的联系,在书写中架起沟通的桥梁:以“微而显”的笔触传递深意,以“婉而成章”的叙述化解锋芒,最终在史册上熔铸出含蓄蕴藉的美学境界。这种审美追求,本质上是对礼乐文明“致中和”精神的创造性转化。

“春秋笔法”的美学呈现,根植于周代礼乐文化的哲学传统。礼乐文明的核心在于协调天人、群己关系,通过《周易》的阴阳辩证与《尚书》的道德实践,构建起“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的和谐世界,最终形成阴阳之间、天人之间、男女之间、君臣之间的相互制约又相互融合的和谐有机的世界秩序。《周易》以阴阳为宇宙法则,揭示对立事物的互根性——“一阴一阳之谓道”,而《尚书·尧典》主张“直而温,宽而栗”,《皋陶谟》倡导“柔而立,刚而塞”,皆强调在道德与艺术领域调和矛盾、规避极端。周代礼制更通过具体仪轨将这一哲学具象化:如《仪礼》中“揖让而升”的宾主之仪,以谦敬动作消弭等级对立;《周礼》设“大司乐”以“乐德”教化民心,使“中和祗庸”成为社会共识。正是这种浸润于制度与思想的调和智慧,为《春秋》在历史书写中实现“惩恶劝善而不失其婉”提供了文化基因,将丰富复杂甚至彼此对立的方面化为一炉,熔铸成从政治到道德、从哲学到艺术广阔而统一的世界,表现出古典美学万川归海丰富多彩的美学气象。这种熔铸于文明基因的调和智慧,在遭遇春秋时代的历史巨变时,迸发出新的生命力。

“春秋笔法”是属于春秋时代的。只有理解春秋时代的文化精神,才能理解“春秋笔法”的历史成因。简单地把春秋时代描绘成礼崩乐坏是不对的,准确地说春秋时代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文化时代,一方面是礼乐的被僭越被破坏,另一方面是礼乐文化精神的被坚持被建设。僭越的是制度层面,建设的是精神层面的。随着王官解体,史官散在四方,宫廷正德持重的西周文明风范也走出宫廷散入民间,经过新的城邦精神的洗礼与滋养,使得在政治高压下的史馆仍坚持如实记录历史,承担“为后世立鉴”的责任,生成出以礼乐道德为尺度的历史批判的史官精神。

在“中和”美学与礼乐精神的土壤上诞生的“春秋笔法”恰似一面棱镜,在这片土壤上折射出具体的文学光谱——春秋辞令。其言辞表达独特而有魅力:一方面要委婉其词,讲求含蓄之美;一方面又要准确地表达情志,讲求立场之明。《左传》僖公四年齐桓公率领诸侯之师讨伐尚在崛起中的楚国,楚人明知齐人兵临城下,兴师问罪,却佯装不知其故,谓“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委婉其词中,一个“不虞”,显得不经意没准备,将精心策划的大张旗鼓的讨伐行为变成了无意间的“涉吾地”,同时暗含对对方以强凌弱行为的批判。而管仲千里兴兵,以报楚人侵伐郑国蔑视齐国霸权的罪过,意在讨伐的征战,却因楚人的辞令,而闪烁其词,故意大事化小,举重若轻,仅以“尔贡苞茅不入,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中高考语文资料 + 关注
实名认证
服务提供商

15年深耕,专注全国各地中高考语文资料收集整理!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