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历代诗歌概述
黄可清
摘要:本文从诗歌的原始形态“诗舞乐”一体的古乐说起,最后诗歌独立出来,成为志之所之的“诗”!特别是汉语语音的特点,音律在中国诗歌中的重要地位!接着展开了一幅宏伟的画卷,从先秦两汉南北朝,到唐宋元明清,描述了各领风骚数百年的历代诗歌!
关键词:诗舞乐;平仄;唐帝国;词曲
诗是最纯粹的艺术,它最大限度的摈弃了与表达美无关的东西;诗的意境是最纯粹的,最少程度夹杂其它东西,几乎将精神赤裸裸的呈现在我们面前。
上古时代的“乐”是诗舞乐三位一体的艺术,诗只是其中的歌词,从现代少数民族的舞乐中可窥其一斑。朱光潜先生的《诗论》一书中也有详细论述,可以一观。这种三位一体的舞乐最初源于集体的无意识(潜意识)、集体意识,后来随着个人意识发展,才出现了个人创作的成分,往往在流传过程中又不断由不同的人改进。慢慢的舞开始分离出去,到了周代由于社会的进步,个人独立意识的发展突飞猛进,涌现了大量的民歌。因此《诗经》中的绝大部分作品产生于周代,“颂”仍然是诗舞乐三位一体,“风”里面则应该大部分演变成民歌。(关于夏商周三代的社会性质,可参看拙作《国史疏辨》。)
有一种说法:“有乐者为歌,无乐者为谣。”但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诗基本上都是歌,其中被选入《诗》的就称之为“诗”。先秦《诗》以外流传至今的“歌”“谣”都很少。先秦还有少数诗源于谚语警句,但够得上“诗”的也不多。
诗三百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楚辞虽然也用比、兴之法,但一般不明喻,按现在的说法就是暗喻、影射。诗崇尚简洁、清秀优雅;辞则铺陈反复、瑰丽深郁。辞本来是南方的民歌、祭祀舞乐,后来由文人创作才脱离乐舞改为吟诵。其实歌唱和吟诵并没有严格的界限,如果你听过一些原始的原生态的歌唱,就知道和有韵味的吟诵差不太多,这是由于古汉语的特点决定的。
清代朴学大师段玉材认为上古音系只有平、入二声,今人黄侃、王力也持此说;但是王力给出了更详尽的说法,他认为中古音系中上声、去声是由平声发音缩短而形成的。我则认为一部分上声、去声是由平声演变来的,还有一部分上声、去声可能是由入声演变来的。入声如果读破了,气流往外送、发音拉长了,也就形成了上声、去声。其实我们可以窥测,在上古音系中只有扬声和抑声两大类。因为当时可能有少数入声读破的现象,所以不能用平、入二声来分类;但读破的入声发音仍然很短,扬、抑分别很显著。现在有些南方方言中平声和仄声的发音长短依旧差异明显,扬、抑分别显著,由此可见一斑。
扬、抑二声还直接影响了古代歌曲,早期的歌基本上都是由口语声调进一步夸张修饰而来的,一些古曲(甚至近古的湘剧低牌子)的旋律仍然可以看到很明显的扬、抑差别。因此古人讲究韵律、倚曲填词是有其道理的,至于现代用普通话朗读诗词的人也囿于宋词格律,就多少有些东施效颦的味道了!因为普通话里平声和仄声的发音长短差别并不明显。至于平分阴阳,这只在北方方言中才有,南方很多方言的平声没法区分阴阳,因为很多字的读音都是滑音,或者由阴平滑向阳平,或者由阳平滑向阴平,或者其它更复杂的调式。这就不难理解上、中古音系里,平声是不分阴阳的。
先秦的哲理诗也发人深省,比如《书井》、《慷慨歌》,《六韬》引谚“天下攘攘……”句,《史记》和《汉书》引谚“飞鸟尽……”句,但本选集主要考虑文学性,所以不予选入。诗三百诞生于西周及春秋,虽然也兴起于民间,到战国时早已成为正统、范式,范式的影响是深远的,现代人作的神祠、家庙的碑记,也优先使用诗经体。
辞是后起之秀,由诗人屈原推向了最高峰。到汉代,隶书成为能上碑的正体,辞也与诗并列成为了新的范式。从现代文体分类的角度来看,辞本身就相当于现代的散文诗,后来辞发展出了辞赋、骈赋和散体赋,逐渐由诗演变成了文。到汉代,诗、辞作为诗歌体裁,佳作已经鲜见,成了朝野附庸风雅、歌功颂德的应制品。这时,一种新的诗体“乐府”兴起于民间,成为一代之文学。乐府很多东西是从楚辞继承发展而来的,传记上就记载了汉代设立乐府的缘由之一“高祖好楚声”。(近年考古发现秦代已设立乐府)
乐府本来也是民歌,不崇尚诗的含蓄,也不崇尚辞的隐逸,多直白的叙述和赤裸裸的表白。乐府以“赋”的表达方式为主,杂以比、兴。其铺陈反复则是继承了辞的特点。乐府有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体裁,但以五言精品最多,成就最高。其中缘故,古彦时贤多有谈及,故此不赘。关于古体的定义有几种:最广义的说法是,近体以前的诗都属于古体;其次是近体以前,诗、辞以外的诗是古体;最狭义的说法是,近体以前,除诗、辞、乐府、歌行以外的诗才是古体,当然后世拟古的也属于古体。我采用最狭义的定义,对于古体与乐府的关系,历说纷纭。古体脱胎于乐府(四言除外),但两者之间并没有严格的界限。古体的另一大特点是,作者表达思想情感的主观意愿加强了,文学的自觉性增强了。因此《古诗十九首》所录诸篇应属乐府向古体过渡的中间阶段,建安、正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