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亚文化与饭圈语言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2600字】.docx

【《青年亚文化与饭圈语言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2600字】.docx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青年亚文化与饭圈语言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

1.1国外青年亚文化研究的三个学派概述

国外的青年亚文化研究,主要经历了芝加哥学派、伯明翰学派、后伯明翰学派1。

起源于美国的芝加哥学派主要以移民问题、种族问题、异常行为和犯罪中的青年亚文化行为为基础进行研究。芝加哥学派以独特的、创新式的视角,将研究的角度聚焦在青年群体之中,着重研究青年越轨文化,也正因为此,该学派侧重于青年消极文化研究,对青年亚文化有消极态度。

通过长期对英国青年的调查研究,伯明翰学派将研究重点集中于英国工人阶级的青年人中,而伯明翰所提出的收编理论迄今为止仍然具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它对于亚文化风格在工人阶级文化中的表现,并通过对多角度的民族志、田野调查等的深入研究,从理论层面上加以论述。但伯明翰学派对于青年亚文化的抵抗过于强调和乐观,对于青年亚文化被收编的态度较为模糊。

后伯明翰学派在消费文化充斥着生活,全球化进程日益增长的文化背景下进行研究,相对芝加哥学派和伯明翰学派视角更加多元,后伯明翰学派关注青年群体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并通过此来反映青年一代的生活意义和文化特征2。

1.2国内青年亚文化研究的研究进展

相比于国外对于青年亚文化的研究,我国的起步较晚。通过中国知网对“青年亚文化”主题进行检索,截止2022年3月共有文献1168条记录,国内最早的青年亚文化研究是王曙光1985年发表的《青年亚文化社会功能浅析》,近10年来我国关于青年亚文化研究主要有三个方向。

一是网络青年亚文化,在互联网发展的浪潮下所诞生的网络综艺、网络电视等内容对于网络青年的影响,并结合青年亚文化分析,如谢珍珍在《吐槽大会的青年亚文化特征研究》(2020)中结合吐槽文化、弹幕文化、表情包文化、鬼畜文化等方面进行分析,将青年亚文化不同的元素和节目的结合所呈现的效果进行分析,得出青年群体多样化的心理诉求、个性化的表达诉求需要被满足,表现出青年亚文化独特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3。

1马艳宏.青年亚文化视角下网络热词的生成与传播问题(2010-2020)[D].导师:冯露.辽宁大学,2021.

2宁珊珊.亚文化领域下中国网络流行语研究[D].吉首大学,2013年

3谢珍珍.《吐槽大会》的青年亚文化特征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0(02):224-225

二是青年亚文化的衍生产业和消费,吴月琪在《新媒体时代的消费仪式、情感需求与身份认同—一青年亚文化中的盲盒消费心理分析》(2021)中认为盲盒热的背后折射出当代青年人竞争压力大、对现实问题选择逃避的心理状态。对于青年人来说,盲盒不单是物质玩偶般的存在,更是一种情感体验消费,具有承载美好、给予陪伴、提供刺激、联结关系的功能,可以满足青年人力求获得身份认同、圈层归属的现实心理需求。盲盒消费行为迎合了当代青年人的情感与娱乐需求,在传播过程中发展成为新的亚文化现象,青年人在网络交流互动和文化建设过程中体现出的情感需求、价值诉求、心理动态和自我表达值得关注?。

三是青少年亚文化的风貌和社会心理,如佛系、丧文化、朋克风、萌系等。

在徐丹阳《青年亚文化视野下的丧文化现象分析》(2020)一文中,作家对丧文化的现状展开了风格剖析,通过丧文化青年所使用的照片与文本,作家借助社会媒介完成了自己的风貌建构,并以此释放当代年轻人的抑郁情感、表达社会不满5。国内的青年亚文化研究相对国外而言更有针对性,会对某一具体现象进行准确深入的分析,具有时效性,但主要强调青年亚文化的负面效应,忽视积极的一面。

1.3青年亚文化视角下饭圈用语的研究进展

目前大多数的与饭圈相关的亚文化研究集中在圈层特征。张洪生(2021)的研究《透视“饭圈”亚文化现象》中提出饭圈作为一种亚文化现象,呈现出地理化趋势、社团化趋势和符号化趋势;并有特定的文化礼仪、话语体系和行为方式,对非饭圈内部的普通人具有排斥性。邓思宜(2020)7研究浅析亚文化语境下粉丝圈层的特征及生成,尽管有着地缘的隔绝因素,但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打破了地缘的隔阂,让不同阶层但有着同样爱好的人聚在一起,将粉丝群体之间的特征概括为集群性、区隔性、包容性。亚文化语境下,不同粉丝圈层秉持着“圈地自萌”的原则,圈层之间互不干扰。小众群体在自己营造的“理想世界”中畅所欲言。无论是入圈喜爱的人或事,还是为转移现实压力聚集,都是在寻求一种认同。不同粉丝

?吴月琪.新媒体时代的消费仪式、情感需求与身份认同——青年亚文化中的盲盒消费心理分析[J].新闻文化建设,2021(18):58-62.

5徐丹阳.青年亚文化视角下的“丧文化”现象分析[J].新闻研究导刊,2020(02):223-224

6张洪生.透视“饭圈”亚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鼎天教育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4月13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