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高级中学名校试题
PAGE
PAGE1
2025届陕西省渭南市高三下学期联考联评模拟(三)
(二模)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共6页,满分100分,时间75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监考员将答题卡按顺序收回,装袋整理;试题不回收。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春秋时期常见出君、弑君等恶性事件以及贵族据所封采邑聚族造反、武力攻击政敌迫使其出逃等现象,如鲁国自公元前591年以后共有22人次出逃,而到了战国时期这些情况明显减少甚至绝迹。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井田制瓦解导致贵族阶层的消失 B.分封制瓦解强化了周天子权威
C.诸侯争霸战争削弱了诸侯的实力 D.变法运动削弱了贵族的影响力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春秋时期常见出君、弑君等恶性事件以及贵族据所封采邑聚族造反、武力攻击政敌迫使其出逃等现象,如鲁国自公元前591年以后共有22人次出逃,而到了战国时期这些情况明显减少甚至绝迹”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旨在加强中央集权,打击旧贵族势力。变法使得贵族的特权和影响力被削弱,从而导致了君臣之间恶性事件以及贵族因相关情况出逃等现象减少,D项正确;井田制瓦解主要影响的是经济基础和土地制度。它虽引发社会变革,但与诸侯、君臣恶性事件及贵族出逃情况减少并非直接因果关系,且“消失”一词表述错误,排除A项;分封制瓦解的过程中,周天子权威是逐渐衰落的,而非强化,排除B项;诸侯争霸战争主要改变的是诸侯之间的势力格局以及政治版图等。它并非是导致题干中所述现象减少的直接因素,排除C项。故选D项。
2.下表是部分学者关于苜蓿引入我国具体时间的观点。据此可知()
苜蓿引入我国部分学者的观点
川濑勇(日本)
苜蓿是在汉武帝时期由张骞从西域越过天山带回。
吴青年
苜蓿是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大宛,将苜蓿种子引入。
桑原骘藏(日本)
苜蓿是被汉朝的外交使节在公元前100年左右从大宛带回。
韩兆琦
苜蓿是张骞死后的近十多年间,由汉王朝或西域诸国使者往来于中国而传入的。
A.史家因立场不同导致观点差异 B.历史叙事因缺乏标准而众说纷纭
C.历史解释具有主观性和多元性 D.历史事实因时代变迁而模糊不清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概括可知:四位学者对同一历史事件,苜蓿引入的解释存在差异,这是由于历史研究的研究者不同,不同学者可能依据不同史料或视角得出不同结论,导致结果呈现主观性和多元性,C项正确;立场”通常指政治、民族、文化等立场。题目中四位学者的观点差异主要体现在时间和人物上,并未体现明显的立场分歧(如民族或政治立场)。川濑勇和桑原骘藏都是日本学者,但观点并不完全一致;吴青年和韩兆琦是中国学者,观点也有差异。因此“立场不同”并非主要原因,排除A项;“缺乏标准”是指没有统一的记录或考证方法。苜蓿引入的具体时间可能因史料记载不完整或模糊而存在争议,但题目中并未体现“缺乏标准”的问题(如史料缺失或记录混乱)。学者们的观点差异更多是对同一史料的解释不同,排除B项;“时代变迁”是指时间久远导致事实模糊。虽然苜蓿引入的具体时间可能因年代久远而难以考证,但题目强调的是学者观点的差异,而非事实本身是否模糊。因此这一选项与题目要求不完全匹配,排除D项。故选C项。
3.唐朝出现了“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以及“登高不能赋者,童子大笑”的儿童教育盛况。同时也出现了《太公家教》《武王家教》《辩才家教》等民间家教类蒙书,为民间家庭的儿童教育提供了参考蓝本。唐代童蒙教育()
A.推动了儒家思想世俗化进程 B.适应了社会阶层流动的需要
C.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多元发展 D.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求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唐朝科举制度的实行,为社会各阶层的人士提供了一个通过考试进入官僚体系的途径,这大大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题干中提到的儿童教育盛况及《太公家教》《武王家教》《辩才家教》等民间家教类蒙书,使得更多的儿童能够接受到基本的教育,为将来的科举考试或社会生活打下基础,B项正确;虽然家教类蒙书包含儒家思想,但题干中并未直接提及儒家思想的世俗化,排除A项;童蒙教育主要关注的是儿童的基础教育和文化素养的提升,虽然它可能对儿童的文学艺术兴趣有所启发,但并不能直接促进文学艺术的多元发展,排除C项;唐代童蒙教育适应了社会阶层流动的需要,童蒙教育与商品经济发展需求关联不大,排除D项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025届山西省太原市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一)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 2025届陕西省商洛市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检测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 2025届陕西省西安市部分学校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 2025届陕西省咸阳市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 2025届陕西省榆林市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检测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 2025届陕西省榆林市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检测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 2025届上海市奉贤区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 2025届上海市黄浦区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 2025届上海市浦东新区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 2025届上海市普陀区高三下学期质量调研(一模)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文档评论(0)